汉港大厦
汉港大厦于1992年由香港地产商人谢俊明建成,是武汉的第一个房地产项目。值得注意的是,当时香港尚未回归中国。汉港大厦作为武汉市内独特的建筑,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记忆。通过摄影,观众能够看到每一层楼道的细节与独特氛围,感知楼道内部的多样性,体验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与冲击,以及香港地产公司的建筑设计和文化符号,同时映射出香港与中国内地的历史交汇点。这些楼道作为建筑物的一部分,见证了中国社会在回归前后的巨大变迁。而香港地产商的参与,则更加突显了当时香港与中国内地的历史关联。透过后殖民主义视角,每一层楼道都见证了中国社会和城市空间在回归前后的巨大变迁,反思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文化认同与价值。
20 世纪早期,武汉被分割为英、法、俄、德、日等国的租界——每个租界都有各自的建筑风格、行政体系与商业秩序。1992 年,由香港地产商谢俊明开发的汉港大厦落成,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,武汉的首个商业地产项目。它矗立于一个历史分岔口:一边是镌刻在武汉城市肌理中的殖民遗产,另一边是正在重塑中国大陆的市场化改革。
这件作品自下而上穿行于大厦的每一层,将其材料与维护视为权力的索引来观察。光亮的瓷砖、荧光灯、规整的指示牌与监控摄像头,体现了香港地产美学及其秩序观;斑驳的灰泥、裸露的电线、手写的告示,则显露出本土的即兴修补——实用、临时、却极为传神。这些细节并非中性的背景,而是治理运作、劳力博弈与价值分配得以展开的现场。
在垂直的框架中,这座建筑成为一部时间装置。每一次向上的步伐,都是对殖民遗绪与改革雄心、投机资本与日常使用之间错落衔接的描绘。作品拒绝视觉奇观,而是邀请观者意识到:帝国的余影并非栖息于纪念碑中,而是潜伏在走廊、设施以及日常流动的嗡鸣里。
在这里,走廊与通道构成了一部后殖民记忆的档案:谦逊、累积,并在使用中被不断改写——静静塑造着当下的现实条件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